东南网-海峡导报4月25日讯(本网记者 张顺和)翔安新圩镇面前埔村当地出产的大白菜,目前已贱价至4分钱/斤。但导报记者昨日走访厦门岛内农贸市场却发现,大白菜的零售价竟高达每斤1元至1.2元,较产地价足足涨了25至30倍之多。大白菜的身价到底是如何涨上去的?这中间谁是受益者?昨日,导报记者就此深入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进行了一番采访调查。
批发市场:平均价0.12元/斤
昨天,翔安新圩镇面前埔村家宝蔬菜专业合作社社长郭防运了一车合作社社员们的大白菜到闽南果蔬批发市场,菜贩们不到村里来,合作社就帮着社员们自寻出路。
批发市场大白菜的价格依旧不见好转,销量也没有回暖的迹象。市场上的大白菜整体状况是,成色好的批发价是一毛五,差的则只能卖到七八分钱。
“还算好,我运来的大白菜平均价格卖到了0.12元/斤。”郭防向导报记者算了一笔账:从田里到批发市场的各种流通成本,每斤大概是8分钱:其中,一亩地采摘下来要雇十二三人干半天,每人的工资是20元,均摊下来大概每斤的采摘人工费是2分钱;此外,包装费、装卸菜人工费2分钱,运输费1分钱,进场代办费3分。
“剩下的三四分钱,就算是社员们的菜价了。”郭防的语气有点黯然。他说,虽然钱不多,但能回收一点是一点吧。
新闻回顾:白菜"地板价"1斤4分钱翔安新圩菜农仍找不到主顾
天气太好种植扩张 厦门多种蔬菜价格接连"跳水"
中间商:变成0.3到0.5元/斤
岛内江头蔬菜批发市场的大白菜,几乎都是由闽南果蔬批发市场而来。菜摊上的价目表显示:大白菜在这里的身价已变成了每斤从三毛五到5毛钱不等。
“5毛钱是零售价,批发价4毛到四毛五。”李先生坐在摊位边,一边熟练地给大白菜“去皮”,一边告诉导报记者:虽然这个价比同安批发市场贵了3毛多钱,但也只能保本,甚至会略亏。
他向导报记者解释说,这里销售的都是“净菜”,烂菜加上去皮等,只有六七成可以卖。他努力地核算着:从同安运一趟回来,车费就要200元,装卸费60元。他的摊位为20平方米左右,一个月的租金大概要7000元,卫生费360元,请工人一天要100元,包吃。
“全部加起来,1斤的成本在3毛到4毛。”李先生苦笑了一声,连说不好做。现在他主要批发的是大白菜、莴笋和包菜。他告诉导报记者,接下来他准备多增加几个品种,以增大赚钱的机会。
小区菜摊:再加价0.5到0.6元/斤
1元-1.2元,这是大白菜在金山小区附近一家小型农贸市场的零售价。卖菜的摊主们告诉导报记者,这里的菜是从江头批发市场进的货。
老板张先生拿起一颗大白菜让导报记者看,解释说自己的大白菜挑的都是最好的,鲜嫩,不烂心。
“小区的菜至少要比批发市场加上五六毛钱,不然根本没得赚。”张先生这样解释为何离江头批发市场不过两三公里,大白菜的价格却高了一倍的原因。
张先生透露,大白菜从批发市场到自己手中,号称10斤实际最多只有9.5斤,加上水分流失、去头掐尾等损失,最终能卖的只有七八成。如果当天卖不掉,损耗就更大。
固定费用也不低,农贸市场的租金1500元,物业费12元,拉一车的菜,车费是17元,给批发市场的管理费4到7元,雇人装车3元。“我们夫妻俩,起早摸黑,每月也就赚个四五千元。跟打工差不多,只不过自由点。”张先生笑笑说。
记者探因:生产流通环节存难题
面前埔村出产的大白菜贱价至4分钱/斤,然而到达市民手中时却涨至每斤1元到1.2元之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说,个别品种蔬菜的滞销跌价情况,其实每年都会出现,但今年似乎比较突出和集中。这一方面因为今年除了气候导致生产错季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于蔬菜从田间到农贸市场的过程中,人工环节过多,每道环节都层层加价是导致“种菜不赚钱,买菜不省钱”的主要原因。
近几年菜贱伤农的情况屡屡发生。分析表明,从目前赔钱的部分品种来看,基本都属于供大于求的现象。农民看到什么挣钱,就一窝蜂地种植什么,什么赔钱就干脆不种,到来年就出现 “产量过剩”。有专家表示,避免这种情况最关键的因素就是信息引导,加强农民和市场的信息对称,增强农民获得市场价格信息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