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综合资讯 » 经济与消费 » 正文

明年经济工作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政策发力适当靠前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12-13  来源:中国证券报  
核心提示: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12月11日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明年经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12月11日在“2021-2022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稳”是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为突出的关键词。明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政策发力要适当靠前,努力实现明年经济平稳开局、向好发展。

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态势不会改变

韩文秀表示,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

“比如,我们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便利的基础设施、强大的国内市场、澎湃的市场活力、足够的政策空间,特别是我们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百年奋斗的智慧经验。”韩文秀说,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发展的态势不会改变,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完全有能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内需潜力大也是优势所在。韩文秀说,要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积极扩大有效投资,注重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结合部发力。要适度超前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在减污降碳、新能源、新技术、新产业集群等领域加大投入,既扩大短期需求,又增强长期动能。要加强城市地下管网的排查和改造,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里子工程。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同一场合表示,2022年必须充分挖掘国内需求的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宁吉喆认为,要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巩固和扩大基础性的消费、升级类的消费。要把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相结合,落实好提振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的相关举措。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型消费,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同时,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宁吉喆表示,用好用足、提前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此外,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项目,聚焦“两新一重”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水利交通等重大项目和补短板领域的有效投资。同时,积极调动社会资本活力,鼓励民间投资稳定发展。

韩文秀认为,要正确认识碳达峰碳中和。这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有的地方搞“碳冲锋”,有的搞“运动式”减碳,这些都不符合党中央的要求。实现“双碳”,目标上要坚定不移,策略上要稳中求进,充分考虑国内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等基本国情,通盘谋划、先立后破,不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

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

在宏观政策方面,宁吉喆表示,2022年,面对不确定、不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必须继续面向市场主体,进一步加大政策实施力度。要实行稳健有效的宏观政策,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韩文秀指出,宏观政策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稳健”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有效”就是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操作性、管用性,抵御经济下行压力,使“六稳”稳得牢、“六保”保得住。

对于明年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韩文秀表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多渠道筹措资金,

包括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结转到明年使用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等,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推动财力下沉;实施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微观主体对宏观经济稳定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政策效果的受益者和“阅卷人”。韩文秀表示,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比如加大增值税留抵退税力度,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还要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恶意逃废债等行为,为企业竞相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宁吉喆强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协调联动,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要有机结合,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政策发力适当靠前。“过去一些年我们采取的区间调控、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等有效方法要综合运用。”他说。

此外,宁吉喆认为,要加强居民基本住房保障。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住房更是居民的消费。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强预期引导,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 综合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京ICP备2024049591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542号